
来源:湖北日报、贵州日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央视、泗县等
春天已经到来,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在为一年的农业做准备。随着北斗系统赋能农业生产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智能农机终端成为农民的好帮手。天空中的北斗导航卫星,正为农业生产的“毛细血管”注入新的活力,精准编织出一幅大国粮仓的靓丽新画卷。
“铁牛”解锁“自动化”,北斗“品牌”上的沃土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襄阳各大粮食种植户都喜欢提到“粮食魔法”——一款基于北斗的新型拖拉机。农民说:“拖拉机依靠北斗和RTK进行定位,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自动转弯、自动清扫,正常工况下无需人工干预,晚上可在家中远程作。“智能”拖拉机充分运用无人驾驶、导航定位、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可覆盖农作物“种植、种植、管理、收储”五大生产环节,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至60%,人工成本降低30%至60%。
正月初八,黔北山区的晨雾尚未散去。贵州遵义市会川区高坪街道新宫村北斗旋耕机和播种机的声音在田间地头来回隆隆作响。在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下,农机精准地将一粒粒充满希望的小麦种子洒在沃土上,打下科技品牌,夯实高产丰收的基础。
无人机蜂群助力集约化农业,描绘农业生产三维画卷
在山东临沂的家庭农场,技术人员作北斗无人机向小麦喷洒杀虫剂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模块的飞行器能够在20米左右的高度快速响应并准确执行农药喷洒作业。新农户输入田间边界在终端,无人机自动规划路线,农药喷洒重叠率误差小于5厘米,无人化让农户更轻松,让药品喷洒更均匀、更准确。
在皖北平原的麦田里,专业的无人植保飞机飞行员分布在各田地,利用北斗系统和数字测量技术,对小麦进行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喷洒,确保小麦健康接节。无人植保机按照规划路线自动飞行,原理是利用北斗系统和数字测量技术,通过植保机的载体实时动态测量,植保机可以在野外获得实时厘米级定位。植保机在农田上空精准飞行,后台同时有无数数据。当地农民表示:“100亩地2小时左右可防,效率是人工喷洒的十几倍!穹顶下的农业正在立体化,立体的画面成为田间地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农机版“滴滴打车”,让农业生产周边地图
每年,农业农村部农机运行监测与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持续监测全国小麦机械化收获情况。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节奏不同,数以万计的北斗农机跨地域迁移,与时间赛跑,千万亿农机的大数据以顺序变化“唱响”了一曲四次农业丰收之歌。
这种北斗农机跨区域作业的生产模式在多地得到了推广。作为上海郊区最大的水稻产区,崇明每年种植水稻27万亩,当地政府建设了农机版“滴滴大车”,对现有农机资源进行重组,成立农机信息管理中心,开发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农户或企业主只需在手机应用上“滴一滴”,附近的农机作人员即可接单到指定田地块。平台掌握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中型大田间农机北斗定位数据,形成详细的作业轨迹和作业区域,确保作业机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内容,实现从下单、接单到完成任务的完整闭环。
凭借精准的定位数据和丰富的功能服务,北斗系统将“锄头日午”的传统叙事升级为“日月照耀智农”的现代诗句。